-
拜訪西門後花園 探索台江秘寶

-
邱馨慧、黃明貴 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小
- 透過實地探索與活動,啟發並引導學生認識台江國家公園及鹽水溪河口附近的海洋資源,探討牡蠣養殖、當地生態和紅樹林的重要性。以課室內生態教育與課室外戶外體驗及觀察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生態環境,深化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的認識。

活動一、海海台江
台江國家公園融合陸地和水域生態,除了壯麗的紅樹林、濕地和河口景觀外,在紅樹林環繞的濕地中,許多魚類、蝦蟹等生物棲息,吸引了眾多水鳥在此繁衍生息,特別是黑面琵鷺,這裡是其重要的棲息地。除此之外,牡蠣養殖也是當地漁民使用浮棚式技術在潮間帶培育牡蠣的活動,使這片海域更具豐富多樣性。
活動二、台江紅寶
紅樹林對環境有著許多重要的好處,保護海岸線、提供棲息地、淨化水質、碳吸存、提供氧氣等。紅樹林是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對於海岸線保護、生物多樣性、水質淨化和碳吸存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維護生態平衡和地球環境的穩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
活動三、牡蠣傳奇
由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多媒體動畫系謝旻儕教授及其團隊與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實驗小學共同設計與研究之海洋教育作品-《海洋教育擴增實境牡蠣傳奇》繪本透過AR 繪本的導讀,配合 AR 影音教學的解說,以及飛番雲創課坊電子書的互動討論,帶領學童認識海洋貝類生物—牡蠣適合的生長環境、成長過程及應用價值。
活動四、傳統漁業文化資產
從漁法到綠色海鮮,讓學生了解海洋保育與海洋永續自己也可以做到。回到牡蠣的課題,「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漁法源自日治時期,至今仍在使用。這項傳統技術在 2016 年被列為彰化的第一個產業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它不僅是一種傳統產業,也代表了當地人民與海洋環境的密切關係。
活動五、鮮蚵包子王
牡犡除了有高營養價值,也不會消耗地球太多的能量,加上台灣西半部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養蚵,因此是十分鼓勵食用的綠色海鮮。本課程可以跟社區媽媽或漁會合作,教孩子動手做鮮蚵包子,從食魚教育著手,培養吃在地食當季的永續素養,從全球暖化、糧食短缺等危機,培養學生永續海洋資源的責任感。
活動六、河川巡守員
河川巡守員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水質檢測方法,以便在巡守過程中初步評估河川水質情況。我們使用簡易水質檢測包教導學生如何量測河川的透視度、水溫、pH值及溶解氧量(DO)。以作為河川巡守員評估水質狀況的參考。
活動七、探索台江秘寶
學生先在岸邊串好蚵殼,訪問在地漁民,坐竹筏深入台江國家公園,到浮棚式牡蠣養殖區掛好蚵串等附苗。再沿著河道溯溪而上,可看到提供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的棲息的紅樹林,操作體驗舊時捕螃蟹的蜈蚣網和捕魚的「吊罾」,來到賞鳥亭觀察來臺渡冬的黑面琵鷺及其他候鳥。沿途也要為水質進行檢測與記錄。
活動八、永續行動家
教師先介紹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再引導學生可以如何實際行動來支持當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分組探討如何改善牡蠣養殖和紅樹林保護的行動計劃。最後進行校內及國際學伴分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