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西門後花園 探索台江秘寶

邱馨慧、黃明貴 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小

透過實地探索與活動,啟發並引導學生認識台江國家公園及鹽水溪河口附近的海洋資源,探討牡蠣養殖、當地生態和紅樹林的重要性。以課室內生態教育與課室外戶外體驗及觀察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生態環境,深化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的認識。
邱馨慧、黃明貴 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小
透過實地探索與活動,啟發並引導學生認識台江國家公園及鹽水溪河口附近的海洋資源,探討牡蠣養殖、當地生態和紅樹林的重要性。以課室內生態教育與課室外戶外體驗及觀察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生態環境,深化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系統的認識。

學習目標

  • 跨學科教學:整合自然科學 、 社會 、 海洋、環境、戶外及科技教育議題及永續發展目標等跨學科知識,幫助學生瞭解牡蠣養殖對當地經濟和生態的影響。
  • 引導思考和討論: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鼓勵他們進行討論、分析並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
  • 關注可持續性與環境保護:強調保護海洋環境和紅樹林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思考如何用可持續的方式保護當地資源。
  • 與社區連結:鼓勵學生與當地社區漁民交流,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文化與環境議題,提高學生對當地社區和環境的關注。
  • 啟發行動與參與:在學習結束後,激發學生參與行動,以支持當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培養他們成為積極參與社會議題的公民。

活動一、海海台江

台江國家公園融合陸地和水域生態,除了壯麗的紅樹林、濕地和河口景觀外,在紅樹林環繞的濕地中,許多魚類、蝦蟹等生物棲息,吸引了眾多水鳥在此繁衍生息,特別是黑面琵鷺,這裡是其重要的棲息地。除此之外,牡蠣養殖也是當地漁民使用浮棚式技術在潮間帶培育牡蠣的活動,使這片海域更具豐富多樣性。

活動二、台江紅寶

紅樹林對環境有著許多重要的好處,保護海岸線、提供棲息地、淨化水質、碳吸存、提供氧氣等。紅樹林是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對於海岸線保護、生物多樣性、水質淨化和碳吸存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維護生態平衡和地球環境的穩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
 

活動三、牡蠣傳奇
由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多媒體動畫系謝旻儕教授及其團隊與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實驗小學共同設計與研究之海洋教育作品-《海洋教育擴增實境牡蠣傳奇》繪本透過AR 繪本的導讀,配合 AR 影音教學的解說,以及飛番雲創課坊電子書的互動討論,帶領學童認識海洋貝類生物—牡蠣適合的生長環境、成長過程及應用價值。

活動四、傳統漁業文化資產
從漁法到綠色海鮮,讓學生了解海洋保育與海洋永續自己也可以做到。回到牡蠣的課題,「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漁法源自日治時期,至今仍在使用。這項傳統技術在 2016 年被列為彰化的第一個產業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它不僅是一種傳統產業,也代表了當地人民與海洋環境的密切關係。

 

活動五、鮮蚵包子王
牡犡除了有高營養價值,也不會消耗地球太多的能量,加上台灣西半部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養蚵,因此是十分鼓勵食用的綠色海鮮。本課程可以跟社區媽媽或漁會合作,教孩子動手做鮮蚵包子,從食魚教育著手,培養吃在地食當季的永續素養,從全球暖化、糧食短缺等危機,培養學生永續海洋資源的責任感。

活動六、河川巡守員

河川巡守員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水質檢測方法,以便在巡守過程中初步評估河川水質情況。我們使用簡易水質檢測包教導學生如何量測河川的透視度、水溫、pH值及溶解氧量(DO)。以作為河川巡守員評估水質狀況的參考。

活動七、探索台江秘寶
學生先在岸邊串好蚵殼,訪問在地漁民,坐竹筏深入台江國家公園,到浮棚式牡蠣養殖區掛好蚵串等附苗。再沿著河道溯溪而上,可看到提供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的棲息的紅樹林,操作體驗舊時捕螃蟹的蜈蚣網和捕魚的「吊罾」,來到賞鳥亭觀察來臺渡冬的黑面琵鷺及其他候鳥。沿途也要為水質進行檢測與記錄。

活動八、永續行動家
教師先介紹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再引導學生可以如何實際行動來支持當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分組探討如何改善牡蠣養殖和紅樹林保護的行動計劃。最後進行校內及國際學伴分享活動。

使用影片

檔案下載

教學心得
教學活動一心得
我喜歡問學生問題,來知道學生了解的程度。本節是台江國家公園的介紹,我認為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於是我把這堂課設計為學生自己讀資料找答案。我用Google 表單把上面 7 個選擇題輸入,讓學生在看完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中的「兒童網」後自行作答,Google 表單可以看到學生學習的軌跡,原本我以為最難的是第 2 題,沒想到卻是第 7 題,因為鹽水溪河口及七股潟湖曾出現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是西門實小常去的戶外教育場域,因此發揮了誘答效果。

教學活動二心得
1.學生分組討論與報告一種紅樹林植物時,給與他們簡報需呈現的內容,有助於學生在討論時聚焦。我是採用 google classroom 派發給學生簡報格式,學生再以共作方式完成。
2. 在西門學子的生命中,紅樹林是伴隨他們成長的一部分,沒想到植樹竟會變災難,對學生而言是很大的衝擊。
3. 學生對紅樹林的植物排鹽特色很感興趣,有一回在學校附近的歷史水景公園進行水域體驗時,還摘了海茄冬的葉子嚐了一下,想了解是否跟簡報中講的一樣會鹹鹹的,從孩子驚喜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答案。

教學活動三心得
有些學生很怕牡蠣,覺得它有腥味,牡蠣傳奇是一本將牡蠣的知識結合AR技術,讓學生在教室裡也可以觀察牡蠣,了解牡蠣的構造。學生藉由這本繪本、相關的影音報導及最後的師生討論,引導學生了解牡蠣對淨化水質、保護環境的功用及牡蠣的應用價值。

教學活動四心得
在這單元中,我改變我的教法,從簡報講述說明,變成教師提問,讓學生來自己找答案,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變比較積極,並投入在學習中。最後救援卡的設計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才給他們看,一次只能看一張。以防止有些組別會無法完成任務。(課中差異化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五心得
海洋保育不是不吃海裡面的魚,畢竟它們是我們獲得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重點在於我們要吃對海鮮,這一堂課我們不僅教學生要珍惜食物,更教他們要能聰明挑海鮮,吃對海鮮也是對海洋很有幫助的!看到學生本來不敢吃牡蠣,因為上了這些課後,願意嚐試並改變原有的飲食習慣,感到很開心。

教學活動六心得
在做這些河川巡守的課程時,天氣是熱的,學生的心也是熱的,汗珠滴下的同時,河岸也變乾淨了,學生習得的簡易水質檢驗方式,後來還用來幫忙檢查社區內殘存的水井,真是一魚多吃呀。

教學活動七心得
從一開始 AR 導入牡蠣課程教學,到利用影片和 360VR 模擬實境,今天藉由戶外教育,從牡蠣養殖、紅樹林觀察、河川巡守、涼傅傳統漁法、賞鳥及台江國家公園巡禮,一次探索並加以記錄,將課堂上所學的加以驗證,得到學生很好的迴響。

教學活動八心得
課程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學生都很投入地參與討論,並且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和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可以看到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有所提高,並且也更加願意為保護環境而採取行動。我覺得課程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結合了理論和實踐。學生們不僅學習了有關台江生態系統的知識,而且還親自參與了問題解決的過程。這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且也更加有信心做出改變。

一起觀看更多豐富的<<<公視海洋影音節目>>>點擊我🐟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