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偵探:搜查人權

邱霖緯、連雅婷 新北市竹林高中國中部

網路與科技的發展快速使我們進入了數位時代,近兩年COVID-19疫情爆發,讓你我更加依賴數位與網路科技,傳統人權意識也因數位平臺與社群媒體演變快速,使我們必須重視新興的「數位人權」。
本課堂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引領學生了解數位時代下的「數位人權」。
本教案,以新興「數位人權」為主軸,再以「who」、「what」、「why」、「how」為設計理念,其後再聚焦於「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期盼學生能熟悉「數位人權」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外,知悉「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是什麼?了解為什麼此為犯罪行為及相關法則,最後,希冀透過此課堂教學,使學生更能付諸行動,解決問題,確保「數位人權」的實踐。
邱霖緯、連雅婷 新北市竹林高中國中部
網路與科技的發展快速使我們進入了數位時代,近兩年COVID-19疫情爆發,讓你我更加依賴數位與網路科技,傳統人權意識也因數位平臺與社群媒體演變快速,使我們必須重視新興的「數位人權」。
本課堂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引領學生了解數位時代下的「數位人權」。
本教案,以新興「數位人權」為主軸,再以「who」、「what」、「why」、「how」為設計理念,其後再聚焦於「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期盼學生能熟悉「數位人權」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外,知悉「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是什麼?了解為什麼此為犯罪行為及相關法則,最後,希冀透過此課堂教學,使學生更能付諸行動,解決問題,確保「數位人權」的實踐。

學習目標

  • 1.學生能理解且有系統陳述「數位人權」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之定義
  • 2.學生能思考並了解何謂違反「數位人權」與「網路/數位性別暴力」,並明白個體行為如何影響他人
  • 3.學生能尊重別人,並欣賞別人,試著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 4.學生能在所處的團體中,透過所學會的「數位人權」概念、「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發展出以關懷、尊重為基礎的人權規準
  • 5.學生可以知道避免傷害是有可能的,若遇到傷害能知道可以從何處得到協助,也可以進而幫助他人,守護「數位人權」

教學流程

活動一:權力遇網
本課堂活動名稱為「權力遇網」是採「權力慾望」的諧音,旨在說明「網路世界下的數位人權」。
教師透過〈國際人權視角:新興數位性別暴力與防制〉及Godiva傳奇故事,加以「數位貼貼」活動,讓學生認識「數位人權」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

活動二、權力已負
本課堂活動名稱為「權力已負」是採「權力以赴」的諧音,旨在說明「數位科技時代,數位人權常被侵犯」。
教師透過兩部公視影片為課堂教學主軸,再進行提問,讓學生能夠檢視反思「數位人權」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

活動三、大獲權勝
本課堂活動名稱為「大獲權勝」是採「大獲全勝」的諧音,旨在說明「獲得數位人權」。
教師透過自創解謎遊戲--《魔房犯》及提問,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網路/數位性別暴力」,並透過解謎遊戲了解遇到「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時,可以尋求什麼協助。

活動四、實權實美
本課堂活動名稱為「實權實美」是採「十全十美」的諧音,旨在說明「你我排除數位科技阻礙,真正獲得數位人權」。
 教師透過「護照設計」活動,讓學生發揮創意設計「五不四要」標誌,並懂得捍衛自身的「數位人權」。課後透過Godiva故事,給予學生思考析辨,讓學生更了解自身責任與權利。

教學心得
邱霖緯老師心得與建議:
「不需很厲害才開始,只要開始就很厲害」。我們,便開始了。
面對一項陌生的議題,下定決心要花時間琢磨研究,再進行課程活動,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因與連師共同任教國中八年級勤班、信班,今年學校又大力宣導「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相關資訊,便決定展開此次教學活動。
在課程前準備,便是先從網路、社會新聞及蒐集「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相關資訊與報導,再借閱吉靜如《只是開玩笑,竟然變被告2?》,花了數十天研究後,並為教案寫下大綱、草稿後,才確定與連師協同教學。
筆者認為教師事先須先下載政府提供《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爬梳所欲討論議題,再到公視搜尋相關影片,才能快速確定主題,進入教學。
「數位人權」是一項新興議題,因此身為教師的我必須自行了解,只是網路、書籍提到的相關資料較少,有些困擾。其後,「數位人權」中的「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網路上雖有許多影片,但是要讓學生建立同理心與共通感,必須要使用其他教學方式,否則也只是淪為考試分數,學生遇到真實情況時,仍會陽奉陰違。
引起動機是最困擾的一環,因為「好的開始才能成功一半」。要找到不落窠臼又切題的題材,實在難度甚大,在與連師討論過程中,曾經想透過明星性私密影像事件導入,但是擔心失焦及內容太過煽情,引起家長反彈,因此教學活動停擺多日。所幸連師提到巧克力Godiva由來與Godiva故事,我們才真正定下以「數位人權」中的「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然而在確定此主題前,「數位人權」的範疇是最令我們擔心的,因為此題材較新穎,可參考書目較少,是否與「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相關,我們除了看了台灣、大陸期刊,也詢問了學校高中部公民老師,等到公民老師認為是相關的,我們才確定執行。
製作解謎遊戲是最花時間的一環,雖然對遊戲平台已熟悉,但是許多技術上的問題是無法克服,例如:故事改編、對話速度過快、謎題不好呈現(無法呈現動態)、背景著作權等。但是,這一堂教學活動,卻也是令我最欣慰與成就感的一堂,看到學生們投入遊戲中,並能熟記Iwin等求救平台,甚至勤班與信班學生還透過社群平台分享給家人、其他班學生,我便知道我的努力是有回饋的。
製作DM題目是我最有收穫的一環。儘管跨科、跨領域考題在敝校已實施多年,但是要將數學題目融入國文科、人權議題,沒有參考資料、備課用書,確實令我不知所措。所幸在與連師多次討論下,我們設計了統計數字,透過統計數字,讓學生理解歷年「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的發展,讓學生對「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更有所感。
設計護照活動是最令我驚嘆的一環,連師先向勤班、信班學生訴說「護照」的意義(保護照片),學生們只問了「什麼都可以畫嗎?」、「要塗顏色嗎?」便發揮創意繪製出許多有關「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的標誌,可見教師有時不需過度填鴨,學生便能發揮創意,尋找自身的一片天。
這一次的教學活動,除了以勤班、信班為主軸,我與連師也跟其他老師商借兩堂課到愛班、仁班實施數位人權教學,因為我認為一項好的議題,是需要推廣與實踐,如此學生們方能真正最到世界公民。

連雅婷老師心得與建議:
此教學歷程的吾步「四要」「三提醒」
一、要改變教學方法
人權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形塑一位肯負責、有擔當、能關懷他人的世界公民,基於這項目的,我的教學不能只限於傳統填鴨式教學與紙筆測驗,因此此次教學活動我增加了解謎遊戲--《魔房犯》、「護照設計」。
二、要了解數位人權
身為網路世代的我們,數位及社群軟體是學生們每日的「重要功課」之一。學生們大都曾收過他人性私密影像,但卻不知如何避免觸犯相關法規,對於收到性私密影像後續動作,不甚了解。因此希望透過此四堂課,除了能喚醒學生們對人權問題的覺感,了解「數位人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的議題,增進相關知識,並能在使用網路過程中,懂得自我保護。
三、要增進道德倫理
在人權教育中注重人性尊嚴與完整性,而人性尊嚴與完整性立基於同學們的道德價值判斷和倫理思維辨析,因此需教會同學們是非對錯核心概念。尤以進行「數位貼貼」課堂活動時,發現許多同學認為性私密影像被曝光、公開,錯誤的是「受害者」,並以戲謔口吻述說「誰叫他要拍裸照」、「誰叫他要上傳」等話語評斷受害者行為,因此教師除理解、統整同學們想法觀點後,須以「身歷其境」遊戲導入受害者情境,讓同學們知道「尊重他人」和「關懷他人」。
四、要培養同理情感
情感的教學與引導是最困難的一環,尤其面對「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此項事件,絕對不可能讓同學們「真正體會一次」,因此教師先發下王尹軒〈國際人權視角:新興數位性別暴力與防治〉,讓學生了解「網路/數位性別暴力」帶來的傷害後,再觀看公視影片,透過真人真實的分享,誘發同學們內在同理心,再加以解謎遊戲--《魔房犯》,透過此遊戲劇本,讓同學們知道目睹傷害發生時,需有責任去制止。若遇到「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時,可以向何人、何處尋求協助。
一場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無數次的實踐與改進,在此次的課堂活動,筆者有三點需要自我提醒:
一、課堂時間分配
「去蕪存菁」原來這麼難。此次教學活動,我與邱師調整多次,例如:第一堂課,原先還有「網事如煙」活動,但因為在勤班實施時,學生花許多時間在「數位貼貼」單元,因此造成教師提問、講解時間過短。第三堂課,原先設計除了解謎遊戲外,更有「拒絕謎網」活動,但因為兩班學生解題時間過長,且十分投入其中,真的不捨打斷學生們如此用心的片段,因此只好捨去。綜上所述,我認為課堂時間分配十分重要。
二、團結力量最大
跨域備課,課程豐富。此次「數位人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屬於新興議題,因此可參考書目、網路資料甚少,雖然已借閱洪如玉《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但是內容均著墨於傳統人權教育,因此對「數位人權」教學助益不大。所幸與邱師進行協同教學,在不斷地共備、腦力激盪下,漸漸討論出一條「數位人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教學康莊大道。
三、科技課程教學
此次教學題目是「數位人權」、「網路/數位性別暴力」,因係資訊科技衍生下的新興問題,因此教師若能靈活運用科技與資訊,必能對課堂教學有所裨益。因此,我便與邱師設計解謎遊戲。以往花錢到商家玩密室逃脫與解謎遊戲,總會找到問題或故事缺點,但等到自己設計,須從「無」到「有」時,便覺困難重重,為了扣合Godiva故事,故事的大要、人物對話、時間場景均須符合中世紀。又為了引起學生動機,曾想在遊戲中置入VR、AR,或設計實體道具,但因為遊戲平台限制,因此只能改成另一種遊戲模式。科技時代下的教學方法,已不能再以傳統填鴨式授課,因此筆者認為不管任教哪一科,都須能善用科技,讓科技成為教學的亮點。
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教案設計都是一種養分。透過與學生們討論,更是教學相長,因此,若還有空間與時間,我將嘗試另一項議題。

✍🏻關注人權議題嗎 [點我看更多人權教案]

檔案下載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