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生命,飛越憂鬱症
#自傷因應#情緒理論ABC

黃淑麗 苗栗縣立烏眉國中

藉由人學探索之融入,能全方面了解憂鬱症,思考人作為一個主體,具備理性做主、做出選擇與行動的能力,也許有機會找到患者內在的能量與復原力。除了醫療介入,更需要關照人的整體,包括壓力相關的心理層面、人際關係與家庭系統等社會面向,也是憂鬱症與生命教育議題融入的重要接點,由人學探索的切入能提醒我們對憂鬱症多元觀點的了解與協助。
黃淑麗 苗栗縣立烏眉國中
藉由人學探索之融入,能全方面了解憂鬱症,思考人作為一個主體,具備理性做主、做出選擇與行動的能力,也許有機會找到患者內在的能量與復原力。除了醫療介入,更需要關照人的整體,包括壓力相關的心理層面、人際關係與家庭系統等社會面向,也是憂鬱症與生命教育議題融入的重要接點,由人學探索的切入能提醒我們對憂鬱症多元觀點的了解與協助。

學習目標

  • 認識憂鬱症,理解憂鬱情緒與憂鬱症的差異
  • 體驗人的想法、情緒、行為間的關聯與影響,覺察人具有選擇與調適的能力
  • 探討陪伴者的情緒與想法,接納自身的限制,探索照顧自己的方法

教學流程

活動一、憂鬱症與憂鬱情緒
◆ 認識憂鬱症與憂鬱情緒
小組分組就坐,選擇一張紅花卡代表自己對憂鬱症的印象並寫下來,小組內討論,邀請3~5位學生上台分享,並邀請學生提出補充分享內容。
 

活動一、憂鬱症與憂鬱情緒
◆ 播放公視影片–青春發言人《我們在憂鬱症裡掙扎》
學生分組討論,用彩色筆寫在紙卡,歸納影片中的憂鬱症特質並發表,最後歸納各組發表共同特質。

 

 

活動2-1、感受與想法
◆ 覺察感受 提供新想法
回憶前一節課負面情緒與想法之間的關係,本節課嘗試情緒與想法的調整練習。小組隨機抽取1張情境卡,並發下小組內情緒卡,讓組員透過想像情境來輪流練習。

活動二、感受與想法
◆ 情緒理論ABC的應用
當負面情緒(如憂鬱)影響正常生活時,以小組討論如何運用情緒理論ABC幫助自己調適?除了運用情緒理論ABC增加自己情緒的彈性外,還有哪些方法也可以幫助我們對負面情緒有更多的認識?

活動三、資源運用
◆ 自我照顧與資源運用
進一步討論如何陪伴出現自傷/自殺行為的憂鬱症者與自我照顧,播放公視影片《我自殺,但我想活下去》,師生進行討論。

活動三、資源運用
◆ 因應策略 小組討論
清出場地,請學生摺出一架紙飛機,紙飛機上寫下上述問題的因應行動與資源,一起自由丟擲,每一個人隨機撿回一架紙飛機,小組討論撿到的紙飛機,去做補充因應行動、資源或調整的建議。

教學提醒
☞ 課程分成三部分:認識憂鬱與憂鬱症、覺察感受&新想法、自我照顧與資源運用。從學生的討論與活動中,協助歸納認識憂鬱症與情緒理論ABC,搭配實作練習。最後以陪伴者的立場探索情緒、想法與因應策略,培養自助&助人的能力。

☞ 課程著重在學生的討論與分享,學習單是為協助學生重點記錄,因此設計上以三堂課共用一張學習單。

☞ 使用影片-想結束掉的是痛苦,而非生命《我自殺,但我想活下去》時,課堂中僅採用兩部分,分別是片段(0:25~5:20)與(5:24~8:56),前一片段使用係透過公視採訪者與婷婷的對話歷程,讓觀片學生對憂鬱症與其旁人有情境脈絡式的感受與體驗,幫助學生在腦中形成自己的觀察,進而可以與個人感受連結進。

檔案下載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