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是我最不想要的「異能」

校本課程教師社群 台北市立松山家商

以校園或網路上常見事件為主題,結合閱讀與寫作課程,透過討論與書寫的方式,讓高一學生深入探討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於校園環境、課業、社團等已經有一定的認識,面對來自各方的期許與壓力,常常會有無法言喻的困擾。透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挑戰。
校本課程教師社群 台北市立松山家商
以校園或網路上常見事件為主題,結合閱讀與寫作課程,透過討論與書寫的方式,讓高一學生深入探討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於校園環境、課業、社團等已經有一定的認識,面對來自各方的期許與壓力,常常會有無法言喻的困擾。透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挑戰。

學習目標

  • 探討校園霸凌的現象、成因、影響及其解決方案
  • 理解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和處境
  • 了解旁觀者的角色及其責任

活動一、同理心探索之旅
為提升學生的同理心與自我反思能力。透過表單票選學生生活中,對重要日子的喜好程度排序,並簡述喜歡的原因,回顧校園生活的點滴,也鼓勵同學間的交流。使用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幫助他們跳脫自我中心思維的工具。教師介紹四個關鍵問題,幫助學生觀察他人的言語、表情、反應及感受,進而釐清所獲得的資訊。

活動二、目擊者的視角
以「校園目擊者遊戲」為核心,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與同理心。介紹遊戲規則並協助學生設置桌遊、觀看2分鐘的前導影片「高中版—筱希的故事」,引導他們進入遊戲情境。教師在各組間巡視,提供必要的觀察與提醒。遊戲結束後,各組報告判定結果並完成學習單,反思過程中的觀察與感受。最後,教師將進行遊戲的立意說明與總結,幫助學生理解同理心的重要性。

活動三、校園現象的深度對話
運用同理心地圖來討論校園中的社會現象。分享在校園中遇到的困擾,例如年級、科別、成績、性別、社團及社經背景的分類。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經歷受到的影響。用「發聲就是選邊站!」等主題,理解如何在社群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堅定表達立場,拒絕不公平的責任推卸,並了解在他人求助時提供支持的重要性。

活動四、自己的心靈守護者
藉由推薦書籍深入探討校園中的排擠和霸凌現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的影響。教師進行為期三週的活動總結,並透過心靈書寫,讓學生反思自身的情感、經歷與對他人的理解,增進同理心與自我認識。包括站出來支持他們或尋求成人的協助。這些學習將幫助學生在校園中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教學心得
團隊在實施霸凌教案活動的過程,體會到學生對於這個議題的關心與熱情,讓整個課程變得生動有意義。透過對校園霸凌現象的探討,學生理解霸凌的定義、成因及其影響,還能表達對受害者的同理心,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課後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課程內容是有興趣的,也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願意對同學展現更高的包容心。

團隊在課程實施過程,遇到的挑戰。時間規劃為一大考驗,許多主題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探討,未來會考慮將課程分為多個小單元進行。此外,桌遊教具準備也需提前進行,確保遊戲過程能順利。但在小組討論活動,的確需要多一點老師協助,有些議題需要特別注意學生的情緒,確保每位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

校園目擊者教案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認知,促進班級凝聚力。未來,希望能與家長進一步互動,讓家庭也參與到反霸凌的教育中,引入更多實際案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驗。

✍🏻關注人權議題嗎 [點我看更多人權教案]
👀人權相關影片看這裡 [點我看更多人權影片]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