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發言人|金牌拳擊手的養成之路|青春奧運特輯》

影片大綱
本周「青春發言人」的奧運特輯,主角也是一位拳擊手,身為都市原住民的Ipung說,拳擊場上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對手的揮拳,他只能戰,不能逃。這些話或許也能呼應林郁婷的心境。接著就來看看Ipung的故事和企劃採訪後記...

拳擊場上只有我一個人,面對對手的揮拳,我只能戰不能逃

17歲、曾拿過全中運拳擊銀牌的Ipung(畇崴),是個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的高一生。他是阿美族人,卻是住在新北的都市原住民,長期在外地生活不被接納,回到部落又感到陌生,這種找不到歸屬而自我懷疑的感受,或許很少人在青少年階段就體會得到,但卻在包含Ipung在內的都市原住民家庭真實上演。

訪談中,我幾度感受到Ipung的無力感與迷惘,但同時也看見他眼中的光芒——因為在拳擊隊中,他找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他以身為原住民和拳擊手為傲,並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他的興趣和家鄉。

Ipung說,拳擊場上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對手的揮拳,只能正面應戰無法逃避,即使跌倒也要再站起來。面對生活也是如此,Ipung在訪談中分享他如何因為拳擊改變面對困難的態度,讓我深受激勵。

Ipung升高中後選擇就讀國際學校,同學之間家庭環境和交友話題的差異,讓Ipung剛入學時感到自卑。不過他依然以拳擊精神面對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個機會。全英文的課程對他而言很困難,但他在入學前的暑假拼命練習,入學後更是比其他同學加倍努力準備每一次報告。這種自律和積極負責的態度,讓我由衷佩服才17歲的他,已經展現了強大的穩定度和決心。

最後想分享有件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插曲,當時我們為了更認識都市原住民的成長背景,走訪南靖部落,並由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同學當拍攝團隊的嚮導。訪問過程中,看見同學內向不善表達,我們便嘗試延伸話題,引導他分享對部落、都市原民身份的看法,卻在社工的提醒下我們才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或無心的話語,在他們的視角中卻可能是帶有偏見和標籤的「傷害」,也讓我深思我們能怎麼做、改善整個教育環境?或許學校和社會都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與理解,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與重視吧。

📺點我看更多集《青春發言人》

✎歡迎老師投稿教案,分享您寶貴的教學設計與經驗[點我看教案投稿辦法]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