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校園歧視事件,我們更該做的事

李立旻 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社會上歧視事件頻傳,班級上霸凌事件依舊存在。在這樣動盪不安的生活中,有這麼一群人在努力的推廣著人權教育,希望翻轉社會現況,讓每個人獲得尊重成為他自己。公視兒少教育資源網攜手專業人權教師,師大公領系李立旻博士探究人權議題,共同打造《校園目擊者》人權桌遊,期望透過遊戲將衝突的議題,用較為平和甚至帶有娛樂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
李立旻 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社會上歧視事件頻傳,班級上霸凌事件依舊存在。在這樣動盪不安的生活中,有這麼一群人在努力的推廣著人權教育,希望翻轉社會現況,讓每個人獲得尊重成為他自己。公視兒少教育資源網攜手專業人權教師,師大公領系李立旻博士探究人權議題,共同打造《校園目擊者》人權桌遊,期望透過遊戲將衝突的議題,用較為平和甚至帶有娛樂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
我國將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落實性平教育、人權教育、融合教育多年之後,校園中關於性別、族群、經濟、外貌特徵等歧視或霸凌的討論在2023至2024年接連有校內師長、學生公開發表涉及族群、身心障礙、性別的歧視性言論事件後,仍然有許多案例與議題探討。

然所謂歧視性言論、行為在校園內僅能依靠部分老師的融合教學或是大班式的講座來進行引導?

基於人權教育的基本原則:「接受人權教育也是基本人權」,筆者認為以學生受教育的角度而言,要解決各樣微歧視和破除刻板印象,除了正規的學習外,接納與瞭解學生言行、不同文化的實質討論交流、給予道歉機會和適當輔導作為才是關鍵。

當「Why so serious?」成為部分群體的日常娛樂
深入瞭解學生爭議事件後可以發現,部分學生並不是不瞭解平權與歧視的概念,而是在尋找娛樂、吸引注意力,但在此過程中,忽略的這些言行對於不同身分人員的影響,且長期下來已成為一種偏差的風氣,隨著網路社群影音的發展,這些玩笑也有可能造成另外的兩極化效果。

為了讓平權的真實意義在校園中持續被接受,筆者建議讓不同議題的論述都能在真實生活有陳述的機會,每個人的身上一定有被特權影響的經驗,也會因為某些生活事件有壓迫感受,透過真實生命經驗交流,才能有互相理解的深入交流思考,更嚴謹的去省思個人言行,落實平權社會。

公視兒少教育資源網 - 從歧視到人權的權衡

影片介紹
當欺凌事件發生時,沒有人是局外人。
課程透過ORID教學法、公視《青春發言人》、《獨立特派員》葉永鋕事件及《校園目擊者》桌遊,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人權的重要性、對歧視的警覺,進而學生反思與檢核自身的公民德性,並以不同視角,理解社會上不同的群體與文化,學習尊重並欣賞差異。(由此前往看教案)

人權活動回顧 -《PTS MOVE人權桌遊到校服務》

PTS MOVE是公視兒少教育資源網推出的「人權桌遊」到校服務,感謝全台學校踴躍申請。2023年11月活動開跑,PTS MOVE的特派員小P走進校園,跟著台灣各地重視人權教育的學校與老師一起瞭解如何透過《校園目擊者》桌遊,為校園、班級開啟一個共同討論「尊重差異」的情境與話題,一起來認識這些友善的學校吧~👉PTS  MOVE校園報報合輯👈

 


 

有任何感想,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