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自我、解構「念頭」

胡敏華 羅東高中

自我傷害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負面而僵化的思考模式,在高中階段可從「不合理的信念」或「認知的扭曲」等思考模式來設計課程,引導學生覺察並解構自己的思維與感受,輔以內在靈性的涵養,讓理性與感性得以平衡,以做為自傷防治的預防性課程,導師可於班級經營、主題宣導或相關課程融入使用。
胡敏華 羅東高中
自我傷害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負面而僵化的思考模式,在高中階段可從「不合理的信念」或「認知的扭曲」等思考模式來設計課程,引導學生覺察並解構自己的思維與感受,輔以內在靈性的涵養,讓理性與感性得以平衡,以做為自傷防治的預防性課程,導師可於班級經營、主題宣導或相關課程融入使用。

學習目標

  • 探索內在的感受與想法(念頭),覺察並檢視自我的思考模式與影響
  • 分析不合理的信念想法,主動做出改變並聯結可用資源。

教學流程

活動一、我的思考模式
◆探索內在世界 辨識念頭
各自抽取糾結的毛線,用一個形容詞描述,在6分鐘內整理成自己想要的樣態,再用便利貼分別寫上梳理過程中出現的感受與念頭,最後將書寫的感受便利貼在正向/積極或負向/消極線段上分類。

活動一、我的思考模式
◆討論思考模式及其影響
「感受」與「念頭」象限討論,歸納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有害的思考模式」之性質與影響;介紹常見的封閉想法或認知扭曲現象;說明感受不同於念頭,感受是如實的反應;但念頭可以篩選。

活動二、與念頭對話 
◆覺察感受 辨識念頭
觀賞公共電視影片:《15歲的我,曾經想消失》,讓大家圍圓圈坐,每人發一張卡片紙,寫出一個主角慶禎出現過的念頭,以及看完影片後有觸動的是哪些部分,將剛才所記錄的念頭依據上述區分放入粉紅色或藍色桶子內。

活動二、與念頭對話
◆思考念頭 主動選擇
粉紅桶內放置對自己可能有幫助的念頭、藍色桶放置有害的念頭,引導提問:區分有幫助或有害的標準是什麼,讓持有粉紅桶念頭的學生與持有藍色桶念頭的學生2-3人一組,嘗試調整有害的念頭並討論可行的資源與因應策略。
 

活動二、與念頭對話
◆聯結資源 做出改變
引導討論:除了思考模式的調整,影片主角慶禎從想自我消失的危機中走過來,還有哪些關鍵因素?請大家給「有時感到挫折的自己」或「深陷憂鬱或其他困境中的朋友」一句鼓勵與療癒的金句,站到粉紅色桶子旁唸出並做出一個肢體動作,象徵自己對自己的主動權,會對自己保持彈性與開放。

教學提醒
☞本教案原始構思主要運用於生命教育必修課程,為「人生境遇」主題式課程中「自我覺察、解構負面思考」的單元內容。搭配公共電視相關影片作為學生練習的教材,一方面貼近學生生活,另一方面也可引導其認識憂鬱症狀與同理他人。

☞因公視影片涉及自我傷害與憂鬱症,考慮自我傷害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負面而僵化的思考模式,因而從認知思考的模式引導學生覺察並解構自己的思維與感受,並輔以內在靈性的涵養,讓理性與感性得以平衡,此不僅可做為自傷防治之積極性預防課程,也是將哲學思考、人學探索主題整合在必修課程中的嘗試。

☞本教案涉及思考模式的討論,除可對應必修課學習重點-哲學思考之外,也可延伸討論直覺、思考謬誤等主題,以為加深加廣選修課程「思考:智慧的啟航」之單元內容延伸。

☞本教案亦可適用於生命教育成長團體或導師班級經營時段,處理情緒與認知的相關議題。

☞教案中體驗活動目前以小班人數12-15人預估,若為15人以上之班級,可修改為分組實施。

檔案下載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