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心任務—將「嘆息」化為「碳息」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 吳靖國主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氣候變遷、碳排放問題成為人們自我反思的重點。
吳靖國主任認為:國小學生在2050年正值社會中堅,如果現在沒能接軌,將難以適應後續挑戰。因此教師要能先看見未來的環境,才能引領學生看見未來的自己!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 吳靖國主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氣候變遷、碳排放問題成為人們自我反思的重點。
吳靖國主任認為:國小學生在2050年正值社會中堅,如果現在沒能接軌,將難以適應後續挑戰。因此教師要能先看見未來的環境,才能引領學生看見未來的自己!
候變遷已是國際特別關注的議題,全球暖化引發的異常氣象促動一系列的思考、探究及行動,其中碳排放問題成為人們自我反思的重點,衍生減碳與種碳各方討論,進而帶動能源問題及永續發展相關問題。地球是一個陸、海、空相互影響的生態系統,海洋佔七成面積,全球暖化議題中海洋能調節陸地氣溫,也是自然碳匯的重要場所,海草、紅樹林、鹽沼植物等,以及鯨魚等大型海洋動物,都是碳儲存高手,所以海洋在減緩氣候變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國內去年頒布《氣候變遷因應法》,與國際同步將淨零排放目標設定於2050年,並提出碳匯、碳費徵收、碳交易等概念。可想而知,所有產業將因應減碳而面臨轉型與重建。

以國小學生年紀,2050年正值社會中堅,如果現在沒能接軌,從內心長出減碳DNA,那麼將難以適應後續挑戰,更遑稱要創造未來。所以,教師要能先看見未來的環境,才能引領學生看見未來的自己!

氣候變遷的探究是科學的,教育扮演從科學知識到個體認知的連結及轉化,教育方法因應不同學生條件,將科學知識轉化為日常性知識或故事性知識;所以近期海洋教育透過影片、讀本或繪本的故事情節來承載氣候變遷的知識體,讓相關概念連結到生活經驗及學生自身,在認知中促發情感與行動;就氣候變遷而言,教學實踐要能深入內心,將消極性的「嘆息」轉化為日常生活積極性的「碳息」!

教學影音推薦-公視海洋教育節目相關影音

海洋教育影音

影音節目有《台灣特有種》、《海洋日記》、《我家住海邊》、《我們的島》、《台灣囡仔、讚!》
等公視優質節目,歡迎點選以下連結,選擇您教學能用上的影片觀看。
點我進入👉公視海洋教育節目相關影音👈

教學資源推薦 - 海洋教案彙整

潮汐之歌:蔚藍海洋與我們生命的連結

落實生態教育才能實現生態永續,從探討海洋教育議題開始,透過體驗式的海洋教育教案,包含徒步環島、淨灘和探索地熱,建立孩子和海洋的連結,宣導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6篇海洋教案彙整👈

 


 

有任何感想,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