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潮來潮往間

洪清林、黃上臻、龔燕娥 文光國小

(一)澎湖縣海洋自然資源豐富,有廣大的潮間帶、便利的親海環境、多樣的海洋生態等,優游進入海洋的世界中。
(二)喚起學生海洋意識,促進學生與海洋適切互動,培養學生愛海情懷,激發學生守護海洋環境行動力。
(三)啟發學生尊重及熱愛家鄉,培養鄉土文化的知識及能力,善用家鄉資源,持續環境永續發展,開闊胸襟與視野。
洪清林、黃上臻、龔燕娥 文光國小
(一)澎湖縣海洋自然資源豐富,有廣大的潮間帶、便利的親海環境、多樣的海洋生態等,優游進入海洋的世界中。
(二)喚起學生海洋意識,促進學生與海洋適切互動,培養學生愛海情懷,激發學生守護海洋環境行動力。
(三)啟發學生尊重及熱愛家鄉,培養鄉土文化的知識及能力,善用家鄉資源,持續環境永續發展,開闊胸襟與視野。

學習目標

  • 了解潮間帶的定義與潮汐原理
  • 認識潮間帶的海洋生物與生態
  • 認識家鄉常見獲取海洋資源的方法,並珍惜自然資源
  • 認識潮間帶的汙染、過漁等問題

教學流程

活動一、潮來又潮往

澎湖滿潮面積約127平方公里,退潮後面積約為164平方公里,兩者面積約相差37平方公里。潮水漲退潮之間的區域稱為『潮間帶』。

潮間帶是海陸交界的地帶,佔澎湖面積約29.36%。受潮汐的影響,每天會有兩次被海水淹沒,也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因此,教導學生認識潮間帶與潮汐,是親海時的重要安全課題。

活動二、生命大考驗
潮間帶位於大海及陸地敏感的區域,微環境變化非常的大,物理、化學因子的作用下,生物體彼此互相影響。因為互相協調的結果,出現生物群聚現象。蘊運出海洋無限的生機。

澎湖潮間帶寬且廣,水淺而平,大多為粗粒砂質沉積物、貝類珊瑚殘骸和礫石堆積,許多生物包括藻類、珊瑚類、甲殼類、貝類、棘皮動物類和魚類等生活其間,讓學生能對於生活其間的生物能有初步認識。

活動三、大海是冰箱
澎湖擁有廣闊的潮間帶,自古即有許多漁民在這採捕生物為食,因此戲稱大海就是自家的冰箱,想吃甚麼就去拿,因此許多潮間帶的傳統漁法因應而生,例如:站坪釣魚、翻石撿螺、抱礅抓魚、扒砂採貝、刺殼噴水、夜照撿拾等。現在已經逐漸失傳,有機會讓學生重新認識這些漁法。(有潮汐時間、施作地點、產權等顧慮,不易施行。)

活動四、是誰讓我不舒服

目前潮間帶所面臨的危機,是因為這些海洋生命極為脆弱,在人類過度的採捕,或不經意的踩踏,或污染源的增加,或環境劇烈的改變等,造成滅絕現象。

因此,澎湖的海洋生態資源要能永續經營,其關鍵要將保育觀念落實為共識,讓學生認識到潮間帶所受的傷害,自主保護海洋環境,讓生命能生生不息。

檔案下載

教學心得
教學實踐情形與成果:
1.戶外活動無法利用正常課堂進行,須利用額外時間進行,部分議題可以融入課程實施。
2.前往海域時,必須以安全為第一考量,地點與潮汐的配合需要事先規畫。
3.前往潮間帶進行生態體驗時,人數避免過多(10人左右),避免加重帶隊老師的責任負荷。因此較難於整班實施。

教學心得省思:
1.帶領學生進行觀察活動,是新的嘗試與體驗,往往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對於引發學生的關注與興趣,有相當大的助益。
2.潮間帶的生態體驗,地點與潮汐的配合需要多加選擇,但重點可以放在其生活環境的認識,可以增進對自然生態的瞭解。
3.觀察過程往往會有抓取生物的情形,必須注意避免傷害生命行為的出現,可以藉機宣導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

一起觀看更多豐富的<<<公視海洋影音節目>>>點擊我🐟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