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發言人|所有的壞人都是曾經壞掉的孩子》

影片大綱
有人說,「壞掉的大人,都曾經是受傷的孩子。」
那麼,被貼上「「壞孩子」標籤的未成年,打架、逃學、吸毒、混幫派...,他們是從甚麼時候、哪一個瞬間,開始「變壞」的呢?

他曾經是那種社會一聽,就想放棄的少年犯;
「13歲起開始犯案,毒品、竊盜、傷害樣樣來。15歲犯下殺人未遂案件,不到一年,再犯殺人案。」這樣的孩子,輿論只會說「沒救了」、「關好關滿不要出來害人」…

但當他們真的「關完出來了」,如果求助無門,被排擠,回不去學校、找不到工作,他們還能去哪?只能逃回唯一還會接納他們的地方。你以為,”壞孩子”這樣就會從我們眼前消失了嗎?問題只是被藏起來了。等到他們真的變成「壞掉的大人」,這個社會,最後又會為此付出甚麼代價?

有一次,他被某所中學邀請去分享,他做了個小實驗:
第一堂課,穿著人模人樣,學生反應平平。第二堂課,當他換上短袖短褲刺青全露,全班的目光,像雷達一樣,整節課不停在他身上掃射。

他說,這就是少年犯回到社會的現實。

有人說,像莫莫尼和阿富(另一位非行少年)這樣的孩子,是少數中的少數,不是每個迷途少年都能像他們一樣幸運,有機會走回來。莫莫尼說:「是的,但正因為我們的存在,證明了改變是有可能的、少年是可教化的。」

PODCAST「少年行,不刑」就像是莫莫尼和阿富的時光機,帶他們回到那些混亂的青春歲月,面對那些曾為他們頭痛、不停收拾著爛攤子的大人。

錄音間裡隔著一層玻璃,他就像個修復時間的人,一邊修補著過去的傷,一邊透過每一集的訪談,和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故事,試著改變這個社會,對「壞孩子們」的看法。

🥊《青春發言人| 校園暴力議題互動式網頁遊戲》

📺點我看更多集《青春發言人》

✎歡迎老師投稿教案,分享您寶貴的教學設計與經驗[點我看教案投稿辦法]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