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蒂達,我想告訴你

蔡靖妏、吳萃涵 宜蘭縣復興國中

本單元課程「瑪蒂達,我想告訴你」,採跨領域議題融入的方式,將公民課已習得之「社會公平正義」知識與人權原則,導入國文課堂,閱讀審視莫泊桑經典小說〈項鍊〉,使學生在理解傳統論調批判女主角瑪蒂達生性「愛慕虛榮」之餘,深入體察小說反映的社會地位與資源不公平等問題,並從人權角度,理解貧窮對於人權的威脅,以及體認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權利,自主決定要過怎樣的理想生活。最後,藉由觀看公視影片《青春發言人|貧窮的不自信有改變的可能嗎?》,同理不同生命境遇的人們,並試著發想解決生活困境的方案。
蔡靖妏、吳萃涵 宜蘭縣復興國中
本單元課程「瑪蒂達,我想告訴你」,採跨領域議題融入的方式,將公民課已習得之「社會公平正義」知識與人權原則,導入國文課堂,閱讀審視莫泊桑經典小說〈項鍊〉,使學生在理解傳統論調批判女主角瑪蒂達生性「愛慕虛榮」之餘,深入體察小說反映的社會地位與資源不公平等問題,並從人權角度,理解貧窮對於人權的威脅,以及體認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權利,自主決定要過怎樣的理想生活。最後,藉由觀看公視影片《青春發言人|貧窮的不自信有改變的可能嗎?》,同理不同生命境遇的人們,並試著發想解決生活困境的方案。

學習目標

  • 使用故事山分析法簡述〈項鍊〉的情節發展,找出故事的轉折點
  • 根據文本內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徵、背景條件,及兩者的交互關係
  • 能理解人生困境的產生原因與解決方法,並推論至不同個體及情境
  • 具備人權意識,能認同「每個人都能追求理想生活」的人權理念
  • 藉由公視影音《貧窮的不自信有可能改變嗎?》使學生思考脫離貧窮的外界幫助與個人因素

教學流程

活動一:哈囉,瑪蒂達
引導學生以「故事山分析法」,掌握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鍊〉的故事情節,找出女主角瑪蒂達人生變調的表面癥結點,並透過瑪蒂達、女配角珍娜的人物比較表,剖析角色行為與性格背後可能隱含的深層影響因素,並使學生理解貧窮對於人性尊嚴的傷害。

活動二、是珍娜,還是瑪蒂達?
以「你是珍娜,還是瑪蒂達?」的問題開展活動。透過「投球遊戲」,讓學生體驗到手中握有持球數、站位的不同,是源於與生俱來的經濟與文化資本、後天努力,兩者交互影響造就出不同的社會地位,由此判斷自己是人生勝利組「珍娜」,還是「瑪蒂達」,同理瑪蒂達的處境。

活動三瑪蒂達的一天
請學生為瑪蒂達設計一天的行程,找出心中是否存在:「窮人就應該活成那個樣子」的預設或成見。接著,透過「四角辯論」的方式,討論問題、破除偏見。最後,歸結出人性尊嚴尊重的人權三要素之一:「自我決定的能力」,即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權利,可以自主決定自己要過怎樣的理想生活,即便是中低收入戶者,也有擁抱夢想的權利。

活動四、瑪蒂達,一起這樣做
融入公視影片《青春發言人|貧窮的不自信有改變的可能嗎?》與TED影片《為什麼脫貧如此困難?》,分析主人公建宏的生命困境、願望與解決方法,使學生從中體認到:透過「社會支持」與「個人能動性」,還是有翻轉人生、擺脫自卑、實現夢想的可能。最後,請學生給予瑪蒂達可行的建議,幫助她活出自信的生活。 

教學心得
一、時間規劃:
配合授課時間與課程進度,本課程實際執行壓縮在2節課完成,步調較為匆促,建議教師可視學生程度與人數調整節數,以預留3節課為佳。

二、學生學習狀況:
由於單元課程實際實施對象是八年級語文資優班學生,共5人,學生的學習成就優異且同質性高,該班師生配合度與同儕友愛度亦高。因此,學生在執行活動的過程中,能快速掌握活動寓意,直接推論並形成觀點,教師的引導鷹架可以較少,學習單問題設計也留較多空白供學生自行發揮。若是在普通班實施,學習單上的活動結語,教師可提供語句完成式填空設計,增加引導鷹架,使教學活動的推進能更加快速且順利。

三、教材教具使用及其他注意事項:
課程採用的遊戲球為兒童軟性安全球,減低砸傷同學的風險。若是在普通班實施大班教學,建議以分組方式進行討論與活動。其中,「我與成功的距離」丟球遊戲可由小組推派一名代表實施,題目部分亦需根據該班學生狀況再調整設計,並且需注意班上是否有弱勢清寒的學生,避免造成言語霸凌。

四、教師執行心得:
本單元課程由國文、公民科老師進行跨領域共備,能一起盤點學生已習得、需增強的能力,進行銜接與整合。此外,採取議題融入式教學設計,既可以顧及學科本質與原課程計畫,讓教師減輕進度壓力,又能跳脫尋常思維和教科書提供的定見,給予學生多元的思考空間,更重要的是,透過此單元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同理心、對人權議題的關注,並且實際反思自身的生命處境,讓自己與文本與社會,產生緊密的關聯。

✍🏻關注人權議題嗎 [點我看更多人權教案]

檔案下載

留言區

Copyright © 202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All Right Reserved

訂閱頻道 小幫手